一條江,一艘船,一個人,一腔情。
2月6日下午5時許,赧水河畔,一襟晚照,殘陽入水。
邵陽縣黃亭市鎮(zhèn)青山渡口,一條渡船泛波而來。適逢正月初二,每一個乘客臉上都掛滿了笑容,“新年快樂!”“拜年啦!”……喜悅似乎溢滿了整條船。
快要靠岸,一個六十上下的精瘦漢子跳下船,熟練地將錨拋下,套上一個鐵礅,船就穩(wěn)穩(wěn)當當?shù)赝O聛砹?,乘客依次下船?/p>
等河那邊過來的乘客剛下完,河這邊等待已久的乘客就迫不及待地上船了。
“大家穿好救生衣,不急不急,安全要緊……”這位臉龐黝黑的精瘦漢子,一邊提醒大家穿救生衣,一邊清理人數(shù),“千萬不能超載,這是安全底線,絕對馬虎不得!”
這位精瘦漢子就是這艘船的主人,青山渡2011駕駛員,62歲的楊玉坤。
“正月初二和初三,這兩天是一年中最忙的,每天大概要來回跑50多趟。”清點人數(shù)沒有超載,楊玉坤開船后與記者聊了起來。
自有村落以來,河上就沒有橋梁。青山渡口連接黃亭市鎮(zhèn)雙陽村和煙山村等附近村落,受益人數(shù)將近1萬人。“就連附近隆回縣的有些村民也時常在這里坐船過河。”楊玉坤介紹說。
“忙起來的時候,我真的連吃飯的時間都沒得,吃冷飯冷菜更是家常便飯。”為了不耽誤村民乘船,楊玉坤的妻子李成娥每天給丈夫送兩頓飯,但吃飯的時間就沒有準數(shù)了。楊玉坤感慨:“有時忙起來,早飯的時間到了11點多,中飯就到下午三四點了。而且通常是胡亂地扒幾口,坐船的人就來了。哪怕只有一個人過河,我也會跑一趟。”
楊玉坤跟記者算了一筆賬,開渡船一年的收入包括兩部分,一是政府每月補助400元,柴油一年補貼1.2萬元;二是乘客過河費用。村民過河一次是1元,外地客人一次2元。“鄰里鄉(xiāng)親要坐船出村辦事,沒有船就不方便了。”說到這里,楊玉坤頓了頓,懇切地說:“開船是修德的活,是為村民做好事,收入少點也無所謂。”
開船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。令人高興的是,從最初的小木船到后來的鐵皮船,再到現(xiàn)在標準的輪渡船,河上劃槳的嘩嘩聲變成了馬達的突突聲,“時代變好了,安全也更有保障了。”一笑起來,楊玉坤臉上的皺紋清晰可見。
小窗口見證大時代。令楊玉坤開心的事情還有好幾件,比如河里水質明顯變好了。“以前這條河,沿線挖砂船密密麻麻,河道千瘡百孔,河面上時不時地漂著油漬,那就是挖砂船留下來的。有時打上來的河魚,吃起來都有一股柴油味。如今,沿線挖砂船全部禁采,河水清悠悠的,能照出人影子來,河里的水草都看得清清楚楚。”
“還有高興的事情就是,以前大家坐船帶東西都是肩挑手提,如今大不一樣了。河岸兩邊都停滿了不少的小車,大家將車開到河兩岸,坐船辦完事,就開著小車回家了,省時省力多了。”
平時,楊玉坤開船時間是上午8時,到下午6時。正月初二那天,下午6時20分,記者跟楊玉坤正在攀談,一個村民急匆匆地趕來,說要過河。楊玉坤二話沒說,載著這一個乘客,泛波而去。
此時,一抹晚霞映天紅。
下午6時20分,楊玉坤搭載最后一個乘客過河。